政 治 科
一、命题依据与原则
(一)命题依据
依据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育部颁布国家课改试验区2004年中考和中招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及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福州地区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修订本)二年级上、下册和三年级全一册,并结合福州地区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制定。
(二)命题原则
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精神,根据《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2005年初中学生考试大纲(思想政治)》命题,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基础,难易适中,做到思想性、科学性、技术性的统一,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做到有利于初中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适应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高中阶段招生改革。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试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分述如下:
(一)、知识范围
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修订本)《思想政治》二年级上、下册
2.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修订本)《思想政治》三年级全一册
3.国家教育部委托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出版的2005——2006学年度《时事》(初中版)1——6期的有关内容。纯时事试题考核命题以其中的“时事观象台”、“本期专稿”、“热点追踪”、“漫话发展”、“考考自己”、“大事记”等栏目的有关内容为依据。
(二)内容和目标要求
1. 知识与能力要求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中对初中学段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分为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和活动。
(1)识记 再认和再现思想政治课、重大时事政治中有关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
(2)理解 在识记的基础上,转换表述已知的知识;对有关知识进行必要解释,即不仅能识别知识的各个方面,而且清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一个知识与其它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已知知识做出合理推论,或通过已有条件去扩展相关知识。
(3)活动(应用) 明确有关活动的组织过程,通过活动更好地理解知识、感悟道理和掌握方法,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活动结果;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有关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以上三个层次的要求,紧密联系,依次逐级提高,每一层次的要求,均应全面落实到位。2.知识点及其能力目标要求
有关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参照本届学生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思想政治》二年级上、下册,三年级全一册和辅助教材《时事》杂志。具体要求如下:
(1)初中二年级
|
课 |
知 识 点 |
目标要求 |
|
识记 |
理解 |
活动(应用) |
|
第一课 |
法律、我国制定法律的两种形式 |
√ |
|
|
|
法律的特征 |
|
√ |
|
|
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 |
|
|
√ |
|
第二课 |
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 |
|
√ |
|
|
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 |
|
|
√ |
|
维护社会管理秩序 |
|
√ |
|
|
第三课 |
法律规定的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规则 |
|
√ |
|
|
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
|
√ |
|
|
法律打击各种经济犯罪,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
|
√ |
|
第四课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
√ |
|
|
|
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 |
|
√ |
|
|
法律禁止和制裁损害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 |
|
|
√ |
|
第五课 |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
|
√ |
|
|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
|
√ |
|
|
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
|
|
√ |
|
第六课 |
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 |
|
√ |
|
|
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
|
√ |
|
|
列举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些现象与行为 |
|
|
√ |
|
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 |
|
√ |
|
|
第七课 |
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别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
√ |
|
|
|
犯罪及其基本特征 |
|
√ |
|
|
依法惩治犯罪 |
|
|
√ |
|
第八课 |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
|
√ |
|
|
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
|
√ |
|
|
宪法确认和保障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
√ |
|
|
|
第九课 |
我国公民、公民的人身权利、人身自由权利 |
√ |
|
|
|
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侵犯 |
|
√ |
|
|
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非法侵犯 |
|
√ |
|
|
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
|
√ |
|
|
第十课 |
父母有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
|
√ |
|
|
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
|
|
√ |
|
第十一课 |
义务教育法有关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规定 |
√ |
|
|
|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责任 |
|
√ |
|
|
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 |
|
|
√ |
|
第十二课 |
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
|
√ |
|
|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
|
|
√ |
|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
|
√ |
|
|
十三课 |
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
√ |
|
|
公民依法享有政治自由 |
|
√ |
|
|
公民依法享有批评建议权 |
|
|
√ |
|
第十四课 |
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
|
√ |
|
|
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
|
√ |
|
|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 |
|
√ |
|
|
第十五课 |
青少年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
|
√ |
|
|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有效手段 |
|
√ |
|
|
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
√ |
|
|
第十六课 |
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 |
|
√ |
|
|
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 |
|
|
√ |
|
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
|
|
√ |
(2)初中三年级
|
课 |
节 |
知 识 点 |
目标要求 |
|
识记 |
理解 |
活动(应用) |
|
第一课 |
第一节 |
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含义 |
√ |
|
|
|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
|
√ |
|
|
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 |
|
|
√ |
|
第二节 |
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
√ |
|
|
|
历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影响 |
|
√ |
|
|
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 |
|
|
√ |
|
第二课 |
第一节 |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 |
|
|
|
近代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奋斗历程 |
|
√ |
|
|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
√ |
|
|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
√ |
|
|
第二节 |
社会主义的本质 |
|
√ |
|
|
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的巨变 |
|
|
√ |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
|
√ |
|
|
“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
|
|
√ |
|
第三课 |
第一节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
|
√ |
|
|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
|
√ |
|
|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
|
|
√ |
|
第二节 |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 |
|
|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
√ |
|
|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
|
√ |
|
|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
|
|
√ |
|
第四课 |
第一节 |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
√ |
|
|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
|
√ |
|
|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
|
|
√ |
|
第二节 |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
|
√ |
|
|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 |
|
|
|
维护民族团结 |
|
√ |
|
|
提出合理建议,主动参加民主建设 |
|
|
√ |
|
第三节 |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
|
√ |
|
|
营造美好的文化环境 |
|
|
√ |
|
第五课 |
第一节 |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
√ |
|
|
|
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各具特点 |
|
√ |
|
|
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 |
|
|
√ |
|
社会理想 |
√ |
|
|
|
第二节 |
当今时代的主题 |
√ |
|
|
|
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
|
√ |
|
|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 |
|
|
√ |
|
第三节 |
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意义 |
|
√ |
|
|
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
|
|
√ |
(3)时事政治
本年度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的考试,以教育部委托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主办的《时事》杂志(初中版)2005~2006年度第1——6期有关内容为范围。纯时事试题考核命题以其中的“时事观象台”、“本期专稿”、“热点追踪”、“漫话发展”、“考考自己”、“大事记”等栏目的有关内容为依据。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开卷笔答的形式。考试时,考生可携带本届学生所使用的教科书和《时事》杂志进入考场,供作答时参考。其余资料一律不得带入考场。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卷面成绩)。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三)试卷结构
1.知识结构:初中二年级《思想政治》约占40%,初中三年级《思想政治》约占40%,时事政治约占20%。
2.题型结构: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约占40%,非选择题约占60%。
(四)试卷难度
试卷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稍难题三个等次,其比例为8:1:1。难度值约为0.8。
四、试题示例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
1.200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的主要议程是( )
A.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B.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C.研究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D.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2005年9月13日,第六十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做出决定,拒绝将冈比亚等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和“联合国在维护台海和平方面积极作用”两项提案列入本届联大议程。这是台湾当局“参与”联合国的企图连续第十三次遭到失败。其归根结底是因为( )
A.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B.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D.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意见一致
3.据报载,一名沉溺于网络游戏虚拟世界的年仅13岁的男孩,从住宅楼24层顶上纵身跳下,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大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以及守望者……这则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青少年只要学好书本知识,就能抵制不良诱惑
B.要教育与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游戏
C.只要取消网络游戏,就能拯救青少年
D.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危害极大,千万不能接触
4.在某闹市区的公共交通站点上,曾出现过将小偷的照片公示在路牌上的行为,并在一旁写上:这些人是小偷。对此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A.小偷可恶,公示小偷照片的做法是对的
B.公示小偷照片,不仅惩戒了小偷,还能提高市民的警惕性
C.公示小偷照片侵犯了小偷的人格尊严
D.公示小偷照片侵犯了小偷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5.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点是( )
A.劳动人民都没有人身自由
B.剥削阶级都占有全部劳动成果
C.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剥削
D.科学文化都得到蓬勃发展
6.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五”期间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实现了,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对此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①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体现
③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④是保持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7.一雄一雌两只山羊生活在水草茂盛的孤岛上,它俩兴奋不已,无所顾忌地繁衍生息。它俩自豪地说:“我们人丁兴旺,成绩不小。”若干年过去了,小羊们没有草吃了,叫苦不迭 ,怎么办呢? 他们决定去找两只老山羊……
(1)他们找到老山羊后,老山羊会怎么说了?(根据寓言提供情景,展开合理想象)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8.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某班同学按照老师要求,以“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为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资料,简单摘录如下: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规划开始,我国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
▲《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建议》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做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对于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如果你是该班同学,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在仔细阅读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1)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法律吗?为什么?
(2)回顾历史: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够从三个不同角度各举一例来说明吗?
(3)立足现实:“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你认为实现小康社会的最可靠保证是什么?请联系教材知识回答。
(4)展望未来:到2020年我们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社会目标,那时的你能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
1.D 2.B 3.B 4.C 5.C 6.A
(二)非选择题
7.(1)学生回答能符合寓言提供情景即可。
(2)只要能围绕计划生育重要性(初三教材P62—63)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初三P90)回答即可。
8.(1)不是。因为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并且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不具有这些特征,因此不是法律。
(2)可以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举例。如: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发表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我国的对外进出口额从1978年的200 亿美元增长至2004 年的10000 亿美元等等。
(3)实现小康社会的最主要保证是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国内国际发生了这样那样的重大事件,但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综合国力等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4)可结合理想、责任、使命等内容回答。